• <progress id="sbglt"><code id="sbglt"><dl id="sbglt"></dl></code></progress>

  • <optgroup id="sbglt"><li id="sbglt"><del id="sbglt"></del></li></optgroup>
  • <track id="sbglt"></track>

    <ol id="sbglt"><blockquote id="sbglt"></blockquote></ol>
  • 當前位置:中國電子琴信息網專家講座

    沈曉明教授談雙排鍵電子琴之(十)

    輔助訓練法(上)

    電子管風琴輔助訓練法是沈陽音樂學院電子管風琴系針對電子管風琴的演奏技術特點和中國電子管風琴演奏主體的特殊性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出的一項教學科研成果。在演奏技術方面,它沿襲了傳統管風琴多層鍵盤的形制和手腳并用的演奏形式,但是手鍵盤的演奏又與鋼琴、手風琴等傳統樂器有所不同。電子管風琴的功能及演奏特點,客觀上為演奏者在形體運動上提出了比一般樂器更高的要求,因而,不通過專門的、特殊性的心態及體能訓練則難以達到較理想的教學效果。而手腳并用、全身協調運動這種能力的訓練應從兒童時代開始方能奏效,而大多數的中國電子管風琴的學習者和演奏者又錯過了良好的訓練時機,所以必須采用與之相適應的方法進行特殊的“補課式”地訓練方能使電子管風琴演奏者的演奏技能、技巧迅速提高。

    輔助訓練法
    沈陽音樂學院在電子管風琴專業創辦的第六個年頭開始,教學成果就嶄露頭角,在國內外比賽活動中頻頻獲獎,令國內外音樂界的同行矚目,他們的輔助訓練法電子管風琴教學內容包括:無鍵盤練習、有鍵盤無聲練習和有鍵盤有聲無意識練習。不言而喻,輔助訓練是常規訓練的前提和準備,其功能是為正常訓練及演奏提供與之相適應的生理及心理的環境。
    輔助訓練包括“無鍵盤練習”和“有鍵盤練習”兩大步驟。其中“有鍵盤練習”中又可細分為:“無聲練習”和“有聲練習”兩個步驟。

    (一)無鍵盤練習
    無鍵盤練習是指學生在不接觸琴體的狀態下對其演奏時所需要的生理機能和心理狀態進行全面調整的輔助訓練法。旨在使學生實現全身心高度放松,使其身體機能進入無意識運動之自然狀態,并在自然狀態中尋找并體驗最適合訓練主體的演奏動作——自然的動作。通常采用的方法和步驟有:散步、變速跑、靜坐等。
    1.散步:散步即通常漫步行走,可在室內訓練,也可在室外進行。與通常散步有所不同的是:其目的不是為了活動筋骨,而是尋找并體驗身體在自然運動狀態下的感覺。
    2.不平衡:在散步狀態下,受訓者可有意識地改變身體形態,使身體重心轉移而失衡,如上身向前或向后方自然傾斜;之后即轉向相反方向做同樣的動作。以感覺人體之本能地“平衡”調整。如此動作,循環往復,即會出現“鐘擺式”搖動。而隨著“擺動”頻率的提高,腳步會自然加快,在運動慣性的作用下,腿腳的運動速度與上身的擺動速度達到運動中的相對平衡時,便形成的“跑”的狀態。于是,便自然進入下一步驟:變速跑。
    3.變速跑:變速跑是慢速跑與快速跑交替運動形式。慢速跑是散步加速的結果。而慢速跑之加速,便形成了快速跑。在“跑”的過程中,速度可自由地加快或放慢,因而稱“變速跑”。同樣,“跑”的目的,絕非單純地腿腳體能訓練(當然,這種訓練對腿腳演奏之靈敏度的效果較為突出),而是對身體自然運動之平衡與失衡狀態的心理體驗,同時也是對演奏中節奏及速度變換之生理機能反應能力的訓練。
    4.靜坐:當通過散步及變速跑等運動使身體實現自然放松之后,受訓者便可靜心安坐,放松地坐到椅子上,雙手下垂,心平氣和,排除雜念,與天地自然融為一體,進入“忘我”的境界。在放松狀態下,受訓者可讓身體自然失衡而出現“鐘擺式”搖動。隨其慣性,由腰帶動腿,之后是手,在下意識狀態中抬起——放下——抬起——放下……,這就是最原始的“下鍵”動作和“連音”動作。
    靜坐是一個過渡階段,是從散步的由動入靜,又自然地由靜入動。但這時的“動”已經和初時的運動有了本質的區別,它已是人體本能的自然律動了。之后,便可進入有鍵盤無聲練習。
    5.其他方法:除上述方法之外,施訓者和受訓者均可根據“無鍵盤練習”的宗旨和原則靈活地、創造性地開發出多種形體訓練方式。如:站立式、推墻式、拉桿式等。

    (二)有鍵盤無聲練習
    有鍵盤無聲練習是在琴體電源關閉的前提下,在鍵盤上做各種自由演奏動作(沒有固定音高的限制)。這一步驟是無鍵盤練習狀態的延續。這種訓練方法又稱“太極式練習法”,是輔助訓練法的中心環節。
    由于電子管風琴的演奏從“心理狀態”到“形體狀態”均與我國傳統健身術太極拳法極其相似,所以“有鍵盤無聲練習法”的創研者在此吸收借鑒了太極拳的演練方法。
    太極拳演練要求:“心靜”,排除雜念,注意力集中,講究“用意”,其動作要求“完整一氣”,由眼神到上肢、軀干、下肢,上下照顧,毫不散亂,前后連貫,綿綿不斷。其拳法大致有以下四個特點:
    1.輕松柔和
    太極動作要求不僵不拘,符合人體的生理習慣,沒有忽起忽落的明顯變化和激烈的跳躍動作。
    2.連貫均勻
    整套太極拳動作,從“起勢”到“收勢”,不論動作的虛實變化和姿勢的過渡轉換,都是緊密銜接、連貫一氣的,看不出有什么明顯停頓的地方。整套動作演練起來,速度均勻,前后連貫,好像行云流水,連綿不斷。
    3.圓活自然
    太極拳的動作要求上肢運動處處帶有弧形,避免直來直往,動作圓活、自然、流暢,這是符合人體各關節自然彎曲狀態的。
    4.協調完整
    太極不論整個套路還是單個動作的姿勢,都要求上下相隨,內(意念、呼吸)外(軀干、四肢)一體,身體各部分之間要密切配合。在練習的過程中,要以腰為軸,手腳的許多動作都由軀干來帶動,并且互相呼應,切忌上下脫節或此動彼不動,呆滯脫節,支離破碎等現象。
    這與電子管風琴的演奏要求基本吻合,因此,“有鍵盤無聲練習”這一步驟的訓練目的及要點則在于體驗并掌握“太極精神”。
    練習要領:
    1.注意放松,不用拙力
    這里所說的“放松”,是指身體在自然活動或自然穩定的前提下,肌肉和關節呈最大限度的松馳狀態。而身體各部位(頭、軀干、四肢)的運動都是在松馳狀態下的自然運動,在這種自然運動中產生的“力”則不是“拙力”、僵勁。
    2.弧形運動,連貫圓活
    弧形運動是電子管風琴演奏的最佳運動方式。因為這種運動方式符合人體的自然運動規律,能夠有效地保證使身體各機能的運動柔順、均勻、協調。
    練習方法:上肢雙手推圓(劃圓圈動作),從推“小圓”開始,逐漸放大;下肢也是如此。
    3.速度均勻,由慢而快
    速度均勻,旨在使學生尋找并感受人體自然的、本能的節奏律動。訓練時,最初宜慢不宜快,以慢動作為基礎,由慢而快。待熟練之后,無論動作是慢是快,都會從頭至尾保持律動的均勻。
    4.意念引導,意動身隨
    在練習過程中要以自然放松狀態下的意念引導動作,并將意念灌注到動作中去。如欲做抬手動作時,先在意念中將手抬起,然后再落實到手上;欲做雙手推按和弦的動作,則先有推按和弦的想象,再實施其動作。待熟練之后,便可將這一過程轉化為下意識的、自然的運動過程。
    5.上下相隨,周身協調
    電子管風琴的演奏是全身性的形體運動。這就要求運動中始終恪守以腰為軸,以軀干帶動四肢之原則。上下肢體要協調運動。“上下相隨,周身協調”,從理論上不難理解,但操作起來卻有一定的難度,必須通過專門的訓練才能掌握。訓練時,先從腳部開始,即先鍛煉下肢的支撐力量和掌握腳部的演奏動作要領。之后,再通過全部動作的連貫練習,使腳部與軀干及上肢動作相互配合,逐步達到全身各部位的協調運動。在訓練過程中,無論是身體某部位的單項練習還是綜合練習,都要求上下相隨、內外合一。
    6.虛實相應,重心穩定
    虛,即動作的意念;實,即動作的實施。虛實相應,即觸鍵部位(手指、足尖)由虛而實、由實而虛連貫自然。音未到意先到,音已斷意不斷(在有聲練習中的“音”為實音,在無聲練習中的“音”則為觸鍵感覺)。重心穩定,即指演奏過程始終保持舒適穩定的演奏姿態。特別是足部的演奏,凡遇到復雜的動作,應先把身體穩住再提腿換鍵。當做遠距離觸鍵動作時,應先落腳,之后再慢慢改變身體重心,同時整個軀體應與之配合:沉肩、松腰、松胯。手指觸鍵的虛實動作亦具有調整身體重心,保持軀體穩定之作用。按此要領練習一段時間后,無論動作之難易,均可避免演奏中身體左右搖擺、上重下輕等不穩定問題。
    7.呼吸自然,心平氣和
    在練習過程中不能因動作頻率和強度而引起呼吸緊促。事實上,如果訓練得法,輕松柔和的太極式動作本不會對正常呼吸產生負面影響。然而,呼吸問題在訓練過程中又不能不引起注意,因為呼吸不自然,正是動作不得要領的側面反映。呼吸自然,即指演奏過程中,演奏者應按照自己的習慣及演奏動作特點來調整呼吸。呼吸與演奏動作相互順應,自然配合,即自然地隨著演奏速度的快慢和動作幅度的大小來隨機調整。
    以上要領在實際操作中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如心不靜則難以使意念集中,亦難以使意念與動作相合,更達不到連貫和圓活的要求。而如果上體過分緊張,虛實重心掌握不好,也不可能做到周身協調,呼吸也就談不上“自然”了。

    (三)有鍵盤有聲無意識練習
    有鍵盤無聲練習結束后,便可進入有聲無意識練習階段了。這一步驟是輔助訓練的最后一個環節,是輔助訓練向常規訓練的過渡階段。
    有鍵盤有聲無意識,即在保持“無聲練習”的心理和生理狀態下打開琴體電源,進行有聲練習。這是一種無意識、無“目的”、無“想法”的純放松式的練習。音量可由小漸大,不顧慮所彈音符的對與錯,大腦的作用不是用來指揮演奏動作,而是用來客觀地觀察與記錄其演奏狀態。把放松狀態中一些優秀動作、奏法、感覺等記錄下來,存儲到記憶中去。待練習者感到全身松透之后,加入音階和練習曲,練習者可根據自己的意愿來控制其速度與力度。
    以上是電子管風琴輔助法的基本步驟、要領和方法。在實際訓練中,可根據訓練環境及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掌握。
    訓練時間及進度一般為:
    無鍵盤練習:散步、變速跑、靜坐等,約40~90分鐘。
    有鍵盤無聲練習:達到松透、拉通肌肉之功效,約30~60分鐘
    有鍵盤有聲無意識練習:約30~40分鐘。
    完成上述三大步驟訓練之后,便可進入常規訓練。
    如上所述,輔助訓練是常規訓練的準備,對常規訓練具有直接的影響效用,特別是對于某些技術難度較大的曲目,在常規訓練前實施輔助訓練,其效用則更為明顯。下面舉幾個實例。
    例1:

    在例1《挪威森林》的這個片斷中,樂曲速度的發展呈漸快趨勢,音符的時值從八分音符逐漸過渡到十六分音符的四連音。樂曲的這種速度變化,與變速跑的生理與心理感覺是一樣的。因此,通過變速跑的訓練可使受訓者很快與之相適應。
    例2:

    例2《巴赫第二管弦樂組曲》,速度為Allegretto,即每分鐘演奏114個四分音符,全曲低音聲部都用雙腳足尖演奏,演奏起來,腳部動作像跳芭蕾舞一樣,同時要求上肢動作與之高度協調。練習這首樂曲,腳部技術要求比較高,難度也比較大。在練習的過程中,容易出現顧此失彼,全身難以協調的問題,特別容易出現下肢肌肉緊張等現象。而如果只注意到下肢的演奏速度,上身又容易產生緊張感。即上下肢分別練習較容易,而結合起來難度相當大。
    演奏這首樂曲,首要解決放松問題,之后是全身運動的協調性和提速問題。因此可通過有鍵盤有聲無意識練習的方法加以解決:如先在琴上尋找散步的感覺,放慢速度演奏,之后自然進入“太極狀態”,可暫不顧及錯音和節奏。演奏的速度和音樂表現可隨身體的自然動作反應相應變化(如前文所述“不平衡狀態”)。然后可隨著身體慣性自然進入變速狀態,與樂曲的節奏變化相適應。
    例3:

    例3《挪威森林》(片斷),演奏速度為每分鐘103拍,節奏抒緩,旋律富有歌唱性。抒緩而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對觸后技術提出較高的要求:如力度均勻、觸鍵動作連貫、圓活,沒有因突然產生的爆發力而引起的刺耳音響。這就要求在演奏中遵循太極運動的原則,自然、放松,不能使用“拙力”,否則容易產生生硬的音響,與音樂整體效果不相吻合;身體呈弧線狀運動,動作要連貫;同時,呼吸要均勻。這樣才能達到觸后技術的最佳演奏效果。


    版權所有: 沈曉明/《樂器》雜志/《中國電子琴信息網》

    關于本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網站導航 - 友情連接 - 發展歷程
    国产成人99在线观看 日韩AV在线同性 av成人网站高清免费观看 日韩吸乳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91成人国产视频 精品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