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ogress id="sbglt"><code id="sbglt"><dl id="sbglt"></dl></code></progress>

  • <optgroup id="sbglt"><li id="sbglt"><del id="sbglt"></del></li></optgroup>
  • <track id="sbglt"></track>

    <ol id="sbglt"><blockquote id="sbglt"></blockquote></ol>
  • 當前位置:中國電子琴信息網專家講座

    沈曉明教授談雙排鍵電子琴之(十二)

    在電子管風琴演奏上建立完整藝術觀的重要性


    戲劇家馬森曾在他獨幕劇集的序言中提到:“一切文學與藝術的創作,都是應一種內在的、急切的、欲與人溝通的需求而產生。文學與藝術的作者,在現實生活中常常并不善于表達自己,這才沉浸在自己的夢想里,說著一些夢話,這夢話即為一種自我表達,是出于一種與人溝通的需要。不管在現實生活中表現出多么孤獨的人,都不能避免這種企圖與欲望,人到底天生是一種群居的動物。”

    馬森的話很清楚的點明了藝術創作的基本動力,是由于人在情感上有“訴說”的本能與要求。這種本能在人類智慧未開時只是很浮面的表現在祭祀或游戲上,經過時代的演進、知識的累積與人性上曾曾的探討后,至今產生了細致、復雜又豐富的文化。由歷史看來,以為凡人能在時間的長河中,超越時空的成為卓越的藝術家,最重要的兩點特質是:一、他對世間事物有“獨特”的看法與感受。二、他有能力借著人有限的肢體把自我的看法與感受做“完美透徹的”表達。而藝術品的價值,便在于它們都具有精致完美的因素,能表現出創作者的人格及精神;豐富的內涵使后人能不斷的從中發掘出詮釋的靈感。這些因素使得藝術品能歷經試練而屹立不搖。

    姚一葦在《藝術的奧妙》一書中即提到:“一個作家必對于他所依存的世界與人生有他的看法與觀點,亦即作者所蘊藏的意念;但是這一意念是通過藝術的形式而傳達的,它必須依附于一個完整的動作上,而動作與主旨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一位作曲家便是將其個人對聲音的想象及心中的意念借著音符的排列傳達出來。排列音符的能力與他所想象的意境是相互依存的;排列音符的能力越好,他的意念被呈現得便越清楚;而意念越復雜,則要求的排列能力就越高。

    而一位演奏家則是借著某些作曲家的作品,通過肢體在樂器上的活動,以所創造出來的聲音來抒發他個人獨特的感受與觀點,達到“訴說”的目的。他是介于作曲家及聽眾之間的人物,聽眾是經由演奏者在樂器上的表達能力(技巧)與其要表現的感官也是相互依存的。所有的技巧皆是因表現意念的需要而產生,而所有的意念及想象又必須通過技巧——此一完整的動作,才能清晰的被傳達出來。

    因此音樂演奏的本身便是一個“再創造”的結果,也為演奏者“詮釋”樂曲的結果。

    哈佛音樂字典里曾針對“詮釋”做如下的解釋:“在音樂的演出中,演出者所創造出來具“個人化”的一切細節與內容。他好象是在一場戲劇中,橫介于作者與觀眾之間的人物,觀眾必須通過他才能了解作者的作品(除了純粹的電子音樂)。一位演奏家或指揮,當他在研究一首作品時,他必須吸收它,吸收的過程是以意識與潛意識兩方面進行。當樂曲成形之時,里面會有演出者個人的一切觀念及品味。

    在一首樂曲上表現出個人的詮釋。是為作曲家所期許、并給予的恩典。一位真正好的演出者能夠隨時了解此恩典里的一切要求;能負起傳達這些要求的責任。”

    由此看來,一位優秀的演奏者,必須是“善解人意”、“有所品位”有能“力求實踐”的人物。

    ‘善解人意'的能力有一部分是來自天賦,如我們平日所泛指的“樂感”:能自然的表達出音符的律動感、歌唱性,對聲音及音樂的起伏具有敏銳的反應。一部分是來自知識,例如;熟悉電子管風琴的音色制作,才能很好編、創樂曲;了解電子管風琴的發聲原理及功能、學習到良好觸鍵的訣竅,才能將樂譜上各種力度、音量做深刻的表現;對裝飾音及表情記號的明了,則可以幫我們掌握情緒變化上細密的心思。另外樂曲為什么要轉調,目的何在;樂曲的風格是什么;作曲者的性格及其美學觀點;……等,都需要有足夠的音樂專業知識才能得到解答,這不是經由天賦所能理解的范疇。因此巴赫曾針對詮釋一詞提出:“詮釋上的諸多問題。并非是個人品位的問題,而是歷史因素的問題。”

    “善解人意”的能力中還有另一部分是來自文化的孕育。斯克里亞賓曾針對藝術家的培育提出這樣的看法;“一位好的演奏家還得具備廣博的文化素養,了解音樂以外的藝術、文學、歷史與哲學,日后才能成為一位真正的藝術家。”由于文化乃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本身含有精致與美的因素。長久處在文化熏陶下,不但使人的思想及行為衍生出美的規范,同時也能對我們生存的世界、對人的心靈語言有更廣泛深入的認識,可以開拓出更大的想象空間。這是由內在去孕育一個人的氣質與想象力,讓豐富的思考與想象能力使我們從更廣的角度去看作曲家及其作品;往往這些看法便會不自覺的在音樂演奏中表現出來,而耐人尋味。

    “有所品位”也可說是優秀的演奏者所特有的“訴說”性格。這種訴說性格總是表現于演奏家在音樂本質上的特殊要求:

    一、在“聲音”的表現里,他們會有自己所喜愛的特有音色、力度、深度及變化度,而在這些特殊的音色里必定注入許多個人的憧憬與想象,使聆聽者能夠很清晰的感覺到聲音里的意思。然而這些特殊的音色并不是由演奏者與生俱來的能力所創造出來;而是先有了某些想象,為了滿足此一想象所練就出來的聲音。在電子管風琴演奏家中,安藤貞央和柏木玲子便是兩個聲音品位極不相同的演奏家。前者喜愛大氣、明朗的聲音,后者喜愛清冷透明的聲音。盡管他們的不同與音色制作有關,但是二者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指下的聲音都具有相當的扎實度與變化度,將其各自的訴說性格(個性)很完美的表現出來,在電子管風琴的演奏上便具有藝術性。

    二、在“速度”的表現上,因為古典樂曲的速度標記只是就樂曲應有的精神與氣氛提出暗示(這里我們只探討古典音樂,流行音樂不在研究范圍內),它并不能明確的規定,快樂的心情一定是多么快,哀傷的心情一定是多么慢。每一位演奏者因個性的不同,對于樂曲情緒的快、慢,及彈性速度的滿足感便有很大的差異。這里需要大家注意的是,眾所周知,在我們演奏的根據古典交響樂而改編的樂曲中,由于我們要模仿的是幾十人甚至上百人的樂隊,所以我們不能夠隨意地象獨奏家一樣天馬行空般地控制自己樂曲的速度,這時的電子管風琴演奏者的身份應該是一位嚴謹的“指揮家”。但不隨意地控制速度并不代表我們應該象呆板的節拍器一樣去控制樂曲的速度,作為獨奏者和指揮者雙重身份的電子管風琴演奏者就更應該在有限的范圍內去盡量尋求“速度的藝術”。

    三、在“語句”的訴說上,訴說性格強烈的演奏者常常會在樂曲的線條中發掘到他們想要強調的音符(重點音符),而后便使用他們特有的音色來表達;語句中的呼吸及音樂走向則往往與他們平日說話、唱歌的特質有密切聯系。有些演奏家能將對比性強的樂句掌握得很好,根本原因是他們體內有戲劇性的訴說性格,這種性格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人文素養的啟發及生活經驗的影響。然而表現對比的能力,則牽涉到他們對聲音的掌握,是技術上的問題,同樣是需要經由練習才能得到的。

    “善解人意”及“有所品位”使得一位演奏者在彈奏任何一首音樂時,都有他個人所想象、欲傳達的意境。然而他的心意卻需要經過仔細的練習,克服了技術上的困難才能完成。正如我們在“有所品位”里所提到:訴說性格強烈的演奏者,有他所喜愛的聲音、速度及語句,要使這一切達到自我滿足感成為個人化的風格,技術上可能要比一般演奏者花費更多的的時間去思考、研究及練習。他需要具備無比的毅力及執著的精神才能做到內心幻想的境界,因此他必須是一個“力求實踐”的人物。

    但是在力求實踐的過程中,有許多困難卻不是僅靠個人的苦練及毅力所能克服的。例如:因為優秀的音樂作品在音樂語言的講述上總是變化多端的,演奏者如何完整的掌握一首音樂中所有音色、音量、速度及情緒上的多重變化,不使它們支離破碎,互不連貫,則需要一個良好有秩序的練習過程。由“好習慣”的養成去達到“清晰完美”呈現自我理念的目標,這是一個理智有漫長的研究過程和練習過程。

    由于“力求實踐”里最大的動力,在于演奏家天性上對音樂具有狂熱的愛好及強烈的訴說愿望,因此在練習的過程中,這種天性便使他們擁有了克服困難的意志力及廣泛的學習力;但是這種狂熱也往往導致過度的練習而造成傷害。這些都是演奏者應該考慮到的因素。

    由此看來,每一位演奏者在練習的過程中都要十分注意練習方法的正確、足夠的休息及食物營養的攝取,才能使自我在音樂的訴說上能完全的達到滿足。

    在我們曾經引述過哈佛字典的一段文字里:“一位演奏家或指揮,當他在研究一首作品時,他必須吸收它,吸收的過程是以意識與潛意識兩方面進行。……”我們得知,吸收音樂的過程中,演奏者一方面必須很清楚的熟悉一切音符的位置及它們的表情;而另一方面他有必須在潛意識里具有“莊周夢蝶”的癡狂,時而將自己想象成巴洛克時代的巴赫、斯卡拉第;時而將自己想象成古典時期的莫扎特、貝多芬;時而將自己想象成浪漫時代的蕭邦、勃拉姆斯;時而又將自己想象成堅強的巴托克,……。想象著不同時代里不同人物的思想與感情,與其交融在一起。再以一個現代人的身軀在現代的電子管風琴上表達內心幻想的夢境。他好似一位千面演員,以不同的聲音和肢體語言扮演各種角色,而每一種角色都可能是他潛意識里所具備的人格。

    “融入——人琴合一”是音樂演奏藝術中最高的、也是最難以達到的境界。在這個境界里,所有的技術已不再是技術,它們已經與演奏者的精神及肢體合而為一,是他這個人生命的一部分了。藝術家并不在乎他所彈奏具有藝術價值的樂曲是大、是小、是長、是短,普世間的價值與階級在他們的眼中是不存在的。他們唯一在乎的是經過了刻苦的磨練之后,自身是否已與所彈奏的音樂共鳴共感、同悲同喜;而所創造出來的音樂是否已具有深刻完美的描繪及鮮活旺盛的生命力。

    馬森在另一段話中曾談到:“文學、藝術,不但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重要媒介,也具體地代表了人向無限未知的領域中探索的自由。人類的文化就是這么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沒有新的探索,就沒有了新的積累,人類就不會再有任何發展的可能,只有僵滯在既成的一灘死水中。”

    欲在電子管風琴的演奏里開創出自我的一片新天地,必須對電子管風琴演奏的藝術有整體的認識。因為,唯有在演奏者深切的明了了:

    一、藝術品的價值,乃是在于它們以高度的秩序(具有完整性、明了性、變化性、調和性)表現了藝術家個人的精神。

    二、演奏者的表達技術與他的意念乃是相互依存的,在相互依存的過程中,電子管風琴演奏家會遇到什么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能夠掌握住電子管風琴演奏上的諸多因素、看清追尋的大方向、在演奏藝術上建立了個人的美學觀點后,電子管風琴演奏家才可能有所創新,才可能走出一條完全屬于自己的路。

    本講所討論的內容十分寬泛,但是目的就是期望透過了分析與歸納后,理出一條清晰的概念及法則,使有志于追求電子管風琴演奏的人有能力加入更多更富有藝術價值的內容,從而完成他們在追求自我訴說上的夢想。


    版權所有: 沈曉明/《樂器》雜志/《中國電子琴信息網》

    關于本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網站導航 - 友情連接 - 發展歷程
    国产成人99在线观看 日韩AV在线同性 av成人网站高清免费观看 日韩吸乳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91成人国产视频 精品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