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ogress id="sbglt"><code id="sbglt"><dl id="sbglt"></dl></code></progress>

  • <optgroup id="sbglt"><li id="sbglt"><del id="sbglt"></del></li></optgroup>
  • <track id="sbglt"></track>

    <ol id="sbglt"><blockquote id="sbglt"></blockquote></ol>
  • 當前位置:中國電子琴信息網專家講座

    《近年來我國電子管風琴專業教學內容的拓展與思考》

    在第二屆中國音樂院校電子管風琴發展研討會上的學術報告

    報告人:沈曉明


        大家上午好!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與會各院校的老師和同學們,對星海音樂學院的領導和為本次會議的召開做了大量工作的星海院的老師和同學們表示衷心的感謝,為了本次會議的召開星海院的領導聘請了這么多國內外專家到這里為我國電子管風琴專業教育的下一步發展進行講座和研討,并舉辦精彩的音樂會演出。相信本次會議的舉行,將為今后一段時間,我國的電子管風琴專業教學工作起到積極的推動和引領作用。

         今天我在這里把近年來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所做的一些新的教學領域拓展和探索的相關工作也就是系統的展開管風琴與電子管風琴相結合的教學研究工作向大家做以匯報,同時也將目前制約我國電子管風琴專業教育領域發展的一些問題,在這里提出來供大家思考。
    這次我們來參加廣州會議的,是由中央、中國、沈陽等幾所院校組成的一個學術團隊 向大家匯報的內容有,今天由我將這支團隊的組成情況以及他們近年來所開展的科研、教學工作大致向大家匯報一下。過幾天沈陽音樂學院的唐曉博老師,將會把該院開展管風琴教學工作的相關內容匯報給大家。中央音樂學院的沈媛老師,將于22日晚將管風琴與電子管風琴相結合的教學研究成果以《管風琴與電子管風琴對話》音樂會的形式為大家呈獻。中央音樂學院研究生李易珊和沈陽音樂學院研究生劉寬將會在23號閉幕式音樂會上為大家演奏大型管風琴作品。
          因為今天給我的時間只有一個小時,在一個小時內把近年來我們的工作內容都向大家匯報是很困難的,我只能挑主要的來講一下,同時,我還想留下一點時間回答大家的問題,并和大家進行一些討論,所以我寫了一份講稿也帶來一些資料供大家參考,有需要的來賓請會后向工作人員登記,我們會郵寄給大家。
    那么有人會問:你們的電子管風琴搞的挺好的,為什么又要開展管風琴與電子管風琴相結合的研究呢?其實我們從1990年到2000年為止的這段時間里,在教學中主要是進行了引進、吸收我們鄰國的教學內容的工作。也培養出了一批當時引起音樂界注意的人才。但在后期我們確實遇到了,沒有優秀的原創作品,缺少高水準的演奏作品和教學系統不夠完善等制約我們發展的問題,這些問題促使我們去思考,也激發了我們拓展教學內容的動力。
    好,下面我就給大家開始介紹,我們首先從電子管風琴(專業教育)的學術定位開始吧。

    電子管風琴Electric  Organ的學術定位
         電子管風琴應該是個什么樂器呢?有人說它是電子樂器,也有人說它是個新興樂器。在我國也不知什么時候?由誰把它叫成了雙排鍵電子琴?其實連電子管風琴這個名詞什么時候開始在中國使用的?我們也無從查起。就我個人而言,我一開始把它叫做電子化管風琴,因為在那個時代,有一個詞叫電子管。也有一種用腳踏的樂器叫做風琴。為了不混淆二者的概念,我一度把它叫做電子化管風琴。2001年我帶領學生在武漢音樂學院演出講學的時候,武漢音樂學院的趙德義院長曾支持我使用電子管風琴這個名稱,也就是在這一年我應聘在中央音樂學院正式成立了本科電子管風琴專業,中央音樂學院的領導們在聽取了我的專業辦學方向和辦學思路匯報后,肯定了我創辦符合中國國情的電子管風琴專業的想法,并在招生簡章中首次明確的將這一專業的名稱正式定為電子管風琴演奏專業。尤其是經過二十幾年的教學與研究,今天,我們更應該清楚的認識到。電子管風琴這個樂器就是古老的管風琴樂器學科的一個現代分支。我為什么這么講呢?我們先來看一下管風琴的樂器發展史。管風琴之所以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至今仍深受人們的愛戴,除去它大量的優秀作品和演奏家以外,樂器制造方面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圖1 是古希臘的排笛。它是一種由幾根到二十幾根的音管按音高順序排列組合在一起的吹奏樂器。公元前四世紀開始采用風袋使排管中的空氣進出,形成了管風琴的祖先。



        圖2,是一副古代的壁畫壁畫正中央的樂器名為排笛。莫扎特的《魔笛》中吹的就是這種樂器,他們中有些是在陶器上鉆一些孔來發聲的。


           圖3,被稱作“水力管風琴”它的發聲原理是用水力風箱產生氣體,并將氣體密封在儲氣箱內,用手開閉裝置(鍵盤),相應的管子就會發聲。“歷史上能確定的最早的風琴是在公元前3世紀,由古希臘的工程師提西比烏斯所發明的水壓控制風箱的風琴。


    4,是在迦太基廢墟中出土的一個水力風琴的土制模型。


    圖5,是根據公元前古羅馬記錄的一些古文和古代壁畫來復原的古代管風琴。


             圖6,是便攜式管風琴,也是最小的管風琴,與手風琴相似,一只手送風另一只手演奏。由于用手來送風是很繁重的工作,所以這種管風琴并沒有普及起來。在它之后出現的是。落地式管風琴(圖7



    圖8,是臺式管風琴,有兩個送風的踏板,由助手在旁邊按壓。兩個送風踏板是為了保持不同音域中音量的平衡。


    圖9,是一幅描繪管風琴與其他樂器合奏場面的美術作品。那個時代的管風琴除了演奏以外,也是貴族地位的象征。


         圖10,這是18世紀法國一架管風琴的剖面圖,演奏家在房間里,而操作人員在室外輪流將杠桿壓下去鼓風,最多的時候要用70個人做送風及音栓的工作。


          經過以上介紹,大家可以看出不論是在制陶工藝發展的時代、還是金屬冶煉和機械技術發展的時代以及電動技術發展的不同時代,管風琴制造者都是把同時代最先進、最精湛的技術運用到管風琴制造上來,不斷的制造出各種新形式的管風琴。在這里,我要向年輕的朋友們,你們知道在工業機械高度發達的那個時代,人們所制造的最復雜的最大型的機械是什么嗎?對,是那個時代的管風琴。既然人們能用那個時代最先進的技術制造成功那個時代最復雜的大型機械—管風琴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下列結論:當我們進入電子時代,人們用這個時代最先進的電子技術來制造出依靠電子技術操縱和發聲的一種新的管風琴也就是我們的電子管風琴是一種歷史的必然。當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今后人們還會發明出更多的管風琴家族的新成員。以上是從樂器方面的考證。


           接下來我再從演奏形式的角度來給大家介紹一下,管風琴與電子管風琴都是手腳并用的演奏帶有腳鍵盤和多層手鍵盤獨特的演奏方式。大家都知道,在樂器大家族當中,用腳來直接參加帶有音高的鍵盤演奏的目前只有管風琴家族的各分支的樂器;從記譜法上來看,電子管風琴延續了管風琴三行譜的記譜方式和聲部分布,擅長演奏交響化、多聲部的作品;從教學內容上看,它們同樣注重即興演奏能力和編曲能力的培養;從樂器性能上看,連現在我們國家大劇院等音樂廳中的現代管風琴的電子演奏臺,都運用了和電子管風琴相同的記憶存儲和USB等電子技術。

           所以我說電子管風琴Electric Organ和傳統管風琴Pipe Organ、劇院管風琴Theater Organ同屬于一個管風琴家族 大家看一下它們的外文名稱的前半部分基本上是它們的發音原理和使用場所,pipe是管子,Theater是劇院,Electric是電子,它們的外文名稱的后半部分Organ是各類管風琴手腳并用的相同的演奏形式。
    下面我們再來看一下電子管風琴的發展簡史。電子管風琴從1934年誕生至今,只有七十八年的歷史,這與有兩千多年歷史的管風琴比起來,七十八年只是歷史的一瞬間。在這七十八年時間里,人們曾嘗試用它來演奏爵士樂、模仿演奏交響樂作品和流行音樂作品,應該說這些嘗試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但是到二十世紀為止,人們還沒有在專業教學中用它來大量的演奏管風琴的作品。所以我說電子管風琴“認祖歸宗”這一歷史機遇落在我們中國電子管風琴專業的肩上。同時我們應該明確的認識到,雖然管風琴文化在某些時期、某些地區、某些領域(宗教)得到過相應的發展,但是從歷史的角度和社會發展角度來看,悠久燦爛的管風琴文化應該也永遠會屬于包括中國十三億人口在內的全人類。
             關于“認祖歸宗”的歷史機遇這個話題,在后面我還會展開的給大家做以介紹。

    介紹Theater  Organ(劇院管風琴)
         下面我向大家介紹一下劇院管風琴。我為什么要介紹劇院管風琴呢?因為這是我們開展這項研究工作的理論依據。在我們進行這項工作初期,確實遇到了來自業內和相關領域的朋友們的擔心以及個別人的質疑,有個別人認為電子管風琴用音箱發聲和管風琴的用音管發音,所以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樣樂器,也有人甚至把教堂管風琴作為管風琴樂器家族的唯一代表。經過多年的研究后,我們發現,劇院管風琴的誕生是管風琴這門樂器從教堂走向音樂廳和大眾的分水嶺,它在管風琴的發展史上,特別是為電子管風琴的誕生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視頻1



          前邊我曾經給大家介紹過,管風琴制造者兩千多年來都是把不同時代最先進最精湛的技術運用到管風琴制造上來。所以,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劇院管風琴和教堂管風琴這兩者同是采用了音管等物理發聲手段的樂器,但是它們的服務對象、樂器功能已經發生了本質上的變化,這也為電子管風琴的誕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劇院管風琴當時是放在音樂廳和電影院里,為無聲電影做配音做伴奏用的。它的出現對當時的音樂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視頻2我們應該學習和繼承,那個時代的人們勇于探索這種精神,大家想象一下,一個人要想模仿多人和多種樂器的演奏,他不但要有高超的演奏水平更要有高超的即興能力,和與之相適應的樂譜和作品的改編能力。這與今天我們的演奏和教學內容是多么的相像啊?所以我們將劇院管風琴和傳統的管風琴比較一下,由于劇院管風琴打擊樂器的加入在節奏和即興上都向現在的電子管風琴更近了一步。同時由于它既有管子發聲的部分,又有喇叭發聲的部分更與現在我們使用的電子管風琴靠得更近了。
    劇院管風琴在我國是否也曾經有過發展史呢?經我們在國內多方尋找,我們在北京協和醫院的小禮堂里,發現了一臺劇院管風琴。


    這是該琴的制造廠家


    這是該琴的送風裝置


    這是該琴的內部結構部分


    這是該琴的打擊樂部分


    這是該琴的風管部分


        同時我們也查到了相關資料,有一個美國醫生 Morris B. Sanders在1921年訪問了協和醫院之后,他的日記中記載協和醫院有一個“綜合性大廳,這個大廳是用來休息、和讀書的地方。可以容納350人。這個大廳內有一臺極佳的管風琴,由羅切斯特先生(Jr)贈送。”

      三、在我國,將傳統管風琴與現代電子管風琴相結合運用的嘗試,早在上個世紀的三、四十年代就已經在北京和上海開始了
           我們的團隊系統的研究了一位當時在上海很有名的管風琴演奏家胡文杰老師,我們的第一手資料來自于沈陽音樂學院的檔案室,因為胡文杰老師從建國初期到退休,都在沈陽音樂學院工作,我和她們一家人都很熟悉。后來我們又訪問了她的愛人和家屬。下面我來簡單的給大家介紹一下胡文杰老師


      
    (這是胡文杰老師寫的自述材料,其中寫道 1939—1941年在上海西藏路慕爾堂從電風琴專家Panken學電風琴一年)。

       (1956年上海慕爾堂主任牧師謝頌三先生的證明)

    (30年代末在上海,年輕的胡文杰老師在演奏電風琴)

    (退休后的胡文杰老師回到上海,在演奏管風琴,左為她的先生陸大均老師)


          近年來我們使用了電管風琴這個新的樂器名詞,大家可能不太習慣,但是大家看了以上資料,大家就會發現,早在上世紀的三、四十年代,在我國就已經有了電風琴這個名詞,我們是因為簧片風琴在我們國家作為一個獨立樂器存在過,為了區別它與管風琴不同,才使用了電管風琴這個名稱,電管風琴是指將管風琴電子化后,用音箱來發聲的便于搬運的管風琴,象我們這次會議所使用的羅蘭380琴就是這樣的樂器。
    據史料記載,在當時的北京燕京大學,也有人曾經引進過一臺哈蒙德電風琴,具體內容再此我就不做介紹了。有關管風琴的國際國內史學方面的相關內容,大家可以在22號沈媛老師音樂會結束后與她探討。

    下面我再來具體的給大家匯報一下近年來我們在管風琴與電子管風琴相結合方面所做的工作。
          1990年我回國后,在沈陽音樂學院成立了本科電子管風琴演奏專業當時曾叫電子化管風琴專業,并在教學中首次系統的導入了管風琴教學內容,編寫了基礎訓練等教材。為隨后開展的管風琴與電子管風琴相結合的教學和研究奠定了基礎。在當時教學中,我們也使用了相應的管風琴作品。


           
                       (基礎訓練教材照片)


            2001年,沈陽市引進一臺管風琴,相關人員找到我幫忙,我帶領電子琴系的工程技術人員和演奏人員全面參加了該琴的安裝全過程。使我們系統地了解了管風琴的樂器結構和發音原理,此后我們以該琴為基礎,建立了沈陽音樂學院管風琴教學基地,開始了管風琴與電子管風琴相結合的教學嘗試。從那之后到今天,我們陸續與中央、中國、沈陽、四川、武漢等多所音樂院校聯合,系統的展開了管風琴與電子管風琴相結合的教學研究。



    (管風琴的風管部分)


    (沈老師介紹管風琴)

    (沈老師與電子琴系師生)

    (沈老師在給學生王曉偉上課)

    (沈老師在給研究生做演示)


           2005年開始,我們在研究生教學領域,正式開展管風琴與電子管風琴同與異的研究 并與中央音樂學院聯合成立了《管風琴在中國》的課題組,對我國歷史上相關管風琴的資料進行了收集和整理,對近代管風琴人物進行了采訪,并陸續聘請了美國、英國、日本、德國等國的管風琴專家來華講學,對各個歷史時期的管風琴作品和管風琴教學內容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該項工作已于2011年以博士論文的形式在日本結題,并由日本國家圖書館收藏。
           2006年沈陽音樂學院在音樂廳安裝了美國羅杰斯管風琴—Rodgers  organ。由于該琴具有風管和音箱兩套發聲系統,所以這臺琴平時放在電子琴系用于教學和練習。這臺琴多年來為沈陽音樂學院及我國管風琴與電子管風琴相結合的教學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20061130日在沈陽音樂學院音樂廳舉辦了管風琴與電子管風琴專場音樂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音樂院校的首場管風琴作品音樂會。



       2

           2008年在沈陽音樂學院舉辦了沈陽電子管風琴國際交流展,中外400余人參加,聘請美國著名管風琴、電子管風琴演奏家Hector  Olivera(奧利維拉),舉辦音樂會和大師班,他是目前國際上將管風琴與電子管風琴結合演奏的最杰出的演奏家之一。


          2009年,沈陽音樂學院聘請日本圣德大學的博士生導師水垣玲子教授為我院管風琴客座教授同年,中央音樂學院也安裝了一臺比沈陽音樂學院更先進的羅杰斯管風琴,為該院的管風琴與電子管風琴相結合的教學工作提供了方便的條件。

          2010年、2011年,我們連續兩年在北京中央音樂學院舉辦了電管風琴國際比賽,該比賽聘請日本管風琴協會常務會長松居直美教授任評委會主席,并按國際管風琴比賽標準全面組織和負責該賽事的各項工作,我國八所音樂院校及眾多藝術師范院校的師生參加了比賽。



         2010成立了“當代中國管風琴教育與演奏研究”課題組作為沈陽音樂學院重點科研項目(2010KYA022)科研項目的結題是總結了近年來我國多所音樂院校的管風琴教學成果。由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出版了《管風琴演奏藝術上、下冊》

    2011年至今,聯合全國相關音樂院校展開為期一年的浪漫時期管風琴作品的教學演奏研究。前面我講到了劇院管風琴,其實熟悉管風琴的人都知道,浪漫時期的管風琴交響樂派已經和后期所產生的劇院管風琴有了一個大致上的銜接。浪漫時期的交響樂派和后來的劇院管風琴、電子管風琴實際上是一脈相承的。也就是說,當我們對浪漫時期的作曲家和作品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后更加增強了我們將管風琴與電子管風琴相結合的信心。23號的閉幕音樂會上,有兩位研究生將會為大家演奏浪漫時期作曲家,弗朗克和李斯特的兩首的大型管風琴作品,歡迎大家欣賞。現在我們也正在進行著聘請外籍專家開展通奏低音(集體課)和管風琴個別課的教學工作。相信大家通過這些介紹,能夠對我們近年來的工作有一個新的認識和了解,在我國電子管風琴專業教育領域中,如何將管風琴與電子管風琴教學演奏內容緊密的結合在一起,走出我們中國人自己的路子,相信大家會有新的思考。
    講到這里,是不是有人會問,你們是不是不搞電子管風琴專業,而專門搞管風琴專業了呢?這里我要向大家介紹一個“如何平衡發展”的問題,是因為二十幾年來,我國各院校的師生們在引進和吸收我們鄰國電子管風琴(雙排鍵電子琴)教學內容的同時也為電子管風琴的民族化做了大量工作。我們一直采取兩條腿走路,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有一部分師生繼續做著電子管風琴演奏專業的普及和提高工作,我的一位學生(玖月奇跡)是大家非常了解的,應該說她為電子管風琴在中國的群眾普及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億萬中國人當中有很多人是從中央電視臺播出的節目中首次看到電子管風琴這個樂器的存在,這對我們的發展是十分有益的。雖然也有個別人對這種形式持有不同的觀點,但是我還是呼吁大家給她一些時間,象我們現在搞管風琴與電子管風琴相結合研究這項工作一樣,經過若干年后,大家再來評價,可能就更實際和更準確一些了。我們團隊的其他師生也在電子管風琴(雙排鍵電子琴)各項比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所以在此我們應該看到專業音樂院校的高水準教學系統和普及電子琴教學的群體,形成了我們在電子管風琴領域中進行這項工作的基礎。前面我介紹過在我們進行這項工作的初期,曾經有一些朋友們的擔心和個別人的質疑。多年來,我們用實際教學成果和研究內容解除了朋友們的擔心,也用我們的成果清楚的告訴個別質疑的人,悠久燦爛的管風琴文化在今天和今后一定會在中國的大地上得到廣泛和深入的發展。

    經過多年的研究我們完全可以得出:在我國電子管風琴專業教育領域確實存在著“認祖歸宗”這一歷史機遇;
          在我們現行的社會主義制度下要想在我國形成一個具有濃厚宗教色彩的管風琴教學演奏群體目前看來是不現實的。實際上,無論是在我國的古代還是近代史上,也從未形成過這個群體。這就意味著,管風琴文化至今對于中國的無論是學術界還是教育界幾乎都處于空白階段。同時現在在我們國家所有音樂院校和藝術院校以及各種類型的音樂教室和家庭教育中形成了一個十分龐大、人數難以統計的教學演奏電子管風琴和單排鍵電子琴的群體。雖然無法準確的統計這個群體的人數,但這個群體的人數應該在我國的各類樂器學習當中處于領先的位置。同時我們也清醒的看到,近年來我們國家改革開放和文化大發展的形勢以及提倡學習和引進西方優秀文化(包括管風琴文化)在內的方針政策,給我們電子管風琴界帶來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這種機遇是其他電子管風琴(雙排鍵電子琴)非常發達的國家,如日本和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各國以及我國臺灣香港地區所不可能得到的。因為在他們那里,已經有了經過近百年來發展而形成的一整套非常完整的,宗教色彩很濃厚的管風琴演奏教學群體,在他們那里,管風琴與電子管風琴是決不交流或者說是相互敵視的。所以我們怎樣把握住屬于我們中國的這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在世界上走出一條將管風琴與電子管風琴緊密結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路子,我想應該是我們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主要任務。當然,有人會問:這條路子會給你們帶來哪些益處呢?在這里我可以負責人的講:當我們走上了這條路子后就會把我國專業院校的電子管風琴專業建設成具有悠久的歷史依據,有大量高水準原創作品和多種演奏形式,(包括現有的獨奏、合奏和將要開展的室內樂)等的專業教學系統,在這里我想強調的是這套教學系統必須要為我們現行的社會主義制度和廣大的人民大眾服務。這樣才能使我國的電子管風琴專業教學領域在國際國內形成強盛的生命力,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受到人民大眾廣泛歡迎和學術界認同、喜愛的電子管風琴演奏專業。
          講到這里,我們也欣慰的看到,目前我們國家九所音樂院校都相繼開展了管風琴的教學工作,并相繼派出青年教師到國外學習管風琴教學。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電子管風琴與管風琴專業教育的前景一定是光明燦爛的。
    同時,新中國成立后其他一些西洋樂器在我國的成功經驗也是值得我們借鑒的。例如鋼琴是在六十年代大量中國作品產生的基礎上,受到了廣大人民的喜愛,從而得到了普及并出現了一批世界級的鋼琴演奏家;還有巴揚手風琴 三十年前我國還未有一位演奏巴揚手風琴的演奏家,但是當我國的音樂院校的老師們和優秀的留學人才,將巴揚手風琴“移植”在廣泛的鍵盤手風琴的教學和演奏系統上中,巴揚手風琴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在我國生根并在國際比賽中屢獲大獎。吉他是我國的民間最普及最受人們喜愛的一樣樂器,經過我國音樂院校師生近三十年的努力,我國吉他的演奏水準已齊于世界先進行列。鋼琴、巴揚手風琴、吉他這三樣樂器在短短的幾十年內就在我國的民眾中如此普及、在我國音樂院校發展成相當高的水準,他們發展方法雖然不同,鋼琴是民族化、巴揚手風琴的“移植”、吉他是從民間走向院校,但是他們共同的特點在于他們尋找到了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發展途徑。我們同樣擁有龐大的單排鍵電子琴教學群體,擁有強大的電子管風琴專業隊伍,所以我相信,管風琴與電子管風琴相結合這條路在我國是完全行得通的。
         我這次來還有一個任務,就是征求全國的同行,對我們明年舉辦第三屆北京電管風琴國際比賽的一些想法和建議。這個話題我想咱們抽時間下去討論吧。
    下面是我個人對我國電子管風琴專業教育領域系統的導入管風琴教學內容的現狀以及制約其發展所面臨的一些瓶頸問題,所提出的幾點思考。
    思考一:電子管風琴(雙排鍵電子琴)目前在我國音樂領域所面臨的信譽危機
    我們先從尷尬的走下音樂神壇的電子管風琴(雙排鍵電子琴)開始吧。咱們這個樂器的從八十年代中期進入我國開始,經過九十年代高速發展和近十幾年的均衡發展,形成了我們今天這個規模,也曾經引起國內音樂屆的贊賞和關注。但多年來由于缺少高水準的原創作品和一味模仿其他樂器的演奏形式,使今天的音樂界(無論是作曲理論界還是鍵盤樂器的演奏界)的有些人甚至對電子管風琴產生了反感,甚至對我們專業是否應該存在都產生了異議?
    思考二:由于歷史的原因目前我國電子管風琴專業教學領域對管風琴文化、管風琴藝術、管風琴作品、管風琴教學內容的了解還很膚淺,在電子管風琴上演奏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風格的管風琴作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我國學術界還尚未達成共識。在我國音樂高校中,建立一支即能演奏電子管風琴又能演奏管風琴的師資隊伍,是否應該是我國電子管風琴專業在今后能否繼續生存下去的原則問題?
    思考三:在電子管風琴比賽、考試等學術活動中不同廠家不同品牌樂器不能共通共融這一障礙應該如何解決?作為樂器使用者我們應該感謝各個樂器廠家為我們生產了這么多優秀品牌的樂器,但是我們不能否認這些樂器在某種程度上分化了我們這個演奏群體 你是彈XX琴的,他是彈XXX      琴的,相互間總是水火不相容,可是這個問題在管風琴界就解決的非常好。大家都知道,全世界的管風琴沒有一臺是相同的,對管風琴家來說每一次演奏都是一次新的挑戰,所以我希望我們電子管風琴演奏者也應該向管風琴家學習,努力掌握駕馭不同廠家品牌不同型號的琴的演奏能力,真正做到這一點,就可以像鋼琴那樣不用搬運琴了。以樂器廠家來劃分演奏家和教育群體這一奇怪的現象在我國是否應該結束了。

          當然,將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管風琴音樂文化與只有幾十年歷史的電子管風琴演奏和教學內容相結合;將在我國幾乎處于空白的管風琴不同歷史時期的作品研究與我國人口眾多的單排鍵電子琴和電子管風琴演奏群體相結合,確實是一個長期艱巨的任務。在此,我相信,同時并呼吁全國從事電子管風琴專業教學的同行們團結起來形成一個屬于大家的演奏平臺和交流網絡,我國有十三億人口,有這樣龐大的電子琴教育和學習群體,應該說足夠容得下我們各院校的高水準人才的演奏需求,可是我們現在做的怎樣呢?在這里我不想展開去探討,我希望全世界生產電子樂器的各廠家、全國銷售電子樂器的樂器店和各種群眾音樂團體大家攜起手來拋棄各種無意義的爭議,而去舉辦更多的音樂會及各種音樂活動,讓更多的年輕的演奏家們有展示他們才華的機會,讓眾多的學習電子琴的師生們有了解和學習優秀的管風琴文化的機會,將兩者合二為一,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真正意義上的/將管風琴與電子管風琴相結合的/我國電子管風琴教學的新路子。由于是我個人水平有限,可能有些不當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最后再次謝謝組委會為我提供了這次寶貴的機會。謝謝大家。

          下面我留下一點時間,愿意回答大家的問題并和大家進行交流。
    關于本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網站導航 - 友情連接 - 發展歷程
    国产成人99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亚洲风情中文成人电 午夜理论在线观看无码 精品国产蜜臀成人免费网站 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果冻传媒 软萌小仙国产精品第一区 国产三级视频在线观看视